中国都市信息报讯:2月2日晚8时,南京闹市区的江苏路,行人寥落,车辆稀疏。但坐落在此的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江苏省疾控中心)灯火通明,4楼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里脚步匆匆、热闹不已。
“今晚的检测报告大约多久能出来?”
“大概9点半到10点。”
“一会还有一批样本马上到。”
实验室内外,大家传递着有关检验的最新消息。
疫情发生以来,江苏省13个设区市疑似新冠病毒肺炎的初筛阳性标本,都会送到这里复核确证。实验室内,检验人员受理着病毒样品,提取核酸、加样,上机检测,基因测序。
核酸提取,直接接触病毒,是整个实验流程中最危险的一环。江苏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副主任技师田华,在密闭的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身着隔离衣、防护服,戴着N99口罩、护目镜,套着鞋套,靴套和两层医用乳胶手套,从接收的各设区市新冠病毒咽拭子标本里提取病毒RNA。
“在里面连续做了3个多小时的实验,头晕得要命。”实验结束后,田华终于卸下一身疲惫。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因为新冠病毒传染性高,所以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精神高度紧张,刚才才做了一个多小时,就有点晕厥的感觉。“我告诉自己,扛住扛住,把这批做完就出来了,拼了。否则出去再进来,一来耗费医疗物资,二来增加感染风险,三来同事还等着出具核酸检测报告。”
如今,检验人员每天3班24小时轮班,他们在负压实验室一“憋”就是三四个小时。在进实验室前都不敢喝水,吃东西。从拿到样本到出具检测报告,时间约为6小时左右。
1月10日,中国公布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但随着疫情不断发展,病毒是否会变异得让人类捉摸不透,如何监控基因变异?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是江苏省疾控中心应对新冠病毒的杀手锏,“高通量测序可以协助溯源病毒、监控病毒变异趋势、掌握病毒的发展方向,也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该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崔仑标说,借助该技术,2013年他们曾检出H7N9和H3N2两种亚型的流感病毒可以同时感染人。2016年检出一种新型环状病毒。
该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技师赵康辰,正向装有病毒核酸的试剂管中添加反应酶。“同事做好核酸提取后,我会用反应酶将核酸片段化,再加入磁珠,吸附病毒的核酸,去除人基因组、试剂残留物等杂质。经过吸附、清洗,再将磁珠上的病毒核酸洗脱下来,加上分子标签,连接到测序仪上,检测病毒核酸序列。”赵康辰说,一套完整的病毒基因测序流程,36—48小时即可完成。
目前,江苏省疾控中心已经做了十多例新冠病毒的高通量测序。“我们也会挑选一些重症病例和轻症病例做基因组的比较,看看两类人群携带的病毒基因是否有差异,目前,江苏所有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与国家公布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高度一致。”崔仑标说。
行走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擦肩而过的多是80后、90后。1月20日以来,他们已经连续工作近半月,有的退了回家过年的车票留在南京,有的甚至住在办公室。
从除夕到初三,赵康辰一直在实验室没回家,瞌睡了就趴下打个盹。该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吴涛、陈银、朱小娟等人春节期间留守南京,与家人分隔两地。
崔仑标是扬州人,今年过年,他和身为医生的妻子都默契地选择留在南京。“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到我们亮剑出手的时候了。”
这个两个孩子的爸爸,已经十多天没有跟儿子们说话了。每天深夜到家,儿子们已经睡去,上班时,儿子们还在熟睡。
但“战斗”着的崔仑标并不孤单。前几天晚10点,他突然接到一个外卖小哥的电话,下楼一看,不知是哪位热心人士送来的鸭血粉丝汤和热乎乎的卷饼。“你们真不容易。”小哥的一句话,让崔仑标暖心到现在。
“崔博(士)快来,我们一起拍一张合影,20:20啦。”当时钟指向20:20,崔仑标被实验室外的年轻同事们招呼着,2020年2月2日20时20分就这样定格在他们的人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