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讯:近期曝光的美国政府计划显示,为应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美国拟通过单边行动在太平洋海底开采稀土及多金属结核,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以下是事件关键点:
图:解析:美国被曝要去深海非法挖稀土的计划
一、计划背景与动机
稀土供应链危机: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军工、新能源等领域面临材料短缺,如F-35战斗机生产因稀土断供陷入停滞25。美国7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深海采矿被视为“战略突围”的尝试46。
资源野心: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的多金属结核富含镍、钴、锰等电池金属,储量远超陆地,被美国视为替代中国供应链的关键筹码16。
二、绕过国际规则的单边行动
国内法凌驾国际法:特朗普政府援引美国1980年《深海底硬固体矿物资源法》,计划通过行政命令授权企业绕过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审查,直接开采公海矿产16。
囤积战略储备:白宫拟将深海矿产纳入国家战略储备,并加速推进采矿设备研发,相关技术可能转化为军事侦察能力14。
三、技术与成本挑战
天价成本:深海采矿需在4500米海底作业,单吨开采成本是陆地的300-500倍,且美国缺乏稀土分离技术,矿石可能仍需运往中国加工34。
技术短板:美国深海采矿设备技术尚未成熟,20世纪80年代项目图纸遗失,现有设备难以承受高压环境48。
四、国际社会与环保组织的强烈反对
国际法争议:联合国ISA秘书长卡瓦略警告,美国单边行动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属“资源掠夺”15。中国、俄罗斯及太平洋岛国等近40国明确反对68。
生态风险:环保组织指出,采矿将扰动海底沉积物,释放封存数万年的甲烷气体,其温室效应相当于全球航空业三年排放量57。
五、地缘政治博弈升级
美国此举暴露其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脆弱性,试图通过“供应链去中国化”巩固霸权,但技术、成本和国际规则的多重壁垒使其计划可行性存疑46。中国在稀土加工和深海采矿技术上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全球资源竞争格局的复杂性58。
当前,美国的深海采矿计划仍处于争议漩涡,其合法性、环境代价及经济合理性均面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