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北京12月6日电(记者 宋宇晟)最近,“公众号侮辱鲁迅”一事登上微博热搜榜。这源于一篇自媒体文章——《贪财的鲁迅》。
据媒体报道,《贪财的鲁迅》“把鲁迅开三闲书屋、野草书屋等出版社的经历,解释成为赚钱而下海做书商”,“调侃完鲁迅是‘当之无愧的人生大赢家’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卖起了理财课”。
但鲁迅真的做过书商并以此赚钱吗?
“鲁迅一生办过七个出版社”
事实上,鲁迅不仅开办过出版社,还不只一两家。
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撰文专门谈到鲁迅开书店、办出版社的往事。他在文中称,鲁迅一生办过七个出版社。
这七个出版社中,三个是“合资经营”,其中就有未名社。
未名社1924年成立,成员共六人,除鲁迅外,其余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开办之初,五位年轻人各出五十元,鲁迅一人出四百六十六元。鲁迅在未名社出版六种书,从不提取稿费。
未名社结束后,将一部分书转给开明书店出版,鲁迅才得到大部分补偿。
此后,鲁迅又在1928年办了朝华社。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说,朝华社最初由鲁迅等四人共同投资,每人一股。除了他自己的一股,鲁迅还借垫给另一投资人一股,后来又以许广平的名义再加一股。
许广平说,此举无非为了“增大出书能力”,而合起来鲁迅出资达到了五分之三。
到了1931年,鲁迅开办三闲书屋,期间又另办野草书屋。
资料图:鲁迅故里
“每次都赔了本”
办了这么多出版社,经营状况如何呢?
中国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明确指出,鲁迅“搞出版,不是为了赚钱,倒是每次都赔了本”。
朝华社便是一个例子。据倪墨炎考证,这家出版社只办了不到一年就夭折了。“刊物不能继续办,丛书不能继续出,主要的原因是赔完了老本。”
朝华社成员之一王方仁的哥哥是开文具用品商店的。出版社出的书刊便托他代销,印书用的纸、油墨也托其代买。
但结果是“代销的收不回款,代买的都是次货不能应用”。出版社不但赔了老本,鲁迅等人还都分担了债务。
到了三闲书屋和野草书屋的时候,鲁迅干脆自费出书。
其中,三闲书屋既无编辑部,又无出版部,也无门市部。出版的图书也是鲁迅自费印刷,甚至由他亲自编辑、校对,亲自设计装帧,亲自跑印刷所。
创办三闲书屋的时候,鲁迅投入了一千元。这和当时大书局动辄几十万资本相比微不足道,但这对鲁迅来说,算是下了血本。
他在1932年6月18日《致台静农》信中坦言:“至于自印之二书(《铁流》《毁灭》),则用钱千元,而至今收回者只二百。三闲书局(三闲书屋)亦只得从此关门。”
鲁迅的钱从哪来?
其实,在未名社时期,鲁迅就曾谈及经营宗旨。他说,所愿有两条。其一是希望“印成的书从速卖完,可以收回钱来再印第二种”,其二是希望读者“看了之后不至于以为太受欺骗了”。
倪墨炎指出,这里的第一条便“说明出版这套丛书不是为了赚钱”。
既然出版不是为了赚钱,鲁迅的生活靠什么维持呢?
1912年,鲁迅应蔡元培之邀,开始了他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他当时的职务是教育部的一名科长,做文化艺术方面的管理工作。
根据《鲁迅日记》载,这一年的5月30日,鲁迅在教育部领到了他第一个月的工资,有60元。此后,他的工资屡有上涨。
实际上,一直到1920年,鲁迅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实都是工资。
有研究考证,由于北洋政府常常不能按时发薪,加之由于在北京买房等原因开支增加,1920年鲁迅开始兼课贴补家用。
统计显示,从1921年起,鲁迅的收入来源开始变得多起来。除了工资外,还有讲课费、编辑费、稿费、版税等等。而就此前鲁迅自己办出版社的经营状况来看,以此赚钱大概是不太可能的。(完)
参考资料:
1 倪墨炎:《鲁迅办出版社》,《读书》1980年05期。
2 陈釭:《鲁迅与三闲书屋》,《中华读书报》2018年07月25日14 版。
3 吴建华:《鲁迅收入与消费考据》,《求索》 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