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有人把哈尼卡称作‘东方芭比娃娃’,每个达斡尔女孩都会拥有多个哈尼卡,全家老少,角色齐全。”达斡尔哈尼卡剪纸技艺传承人苏梅向来来往往的游客介绍着自己制作的哈尼卡。
资料图。图为达斡尔族女孩和妈妈一起剪哈尼卡。 蒋希武 摄
10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的旅游旺季接近尾声,但当地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依然吸引着不少游客。
哈尼卡剪纸艺术是达斡尔族独有的文化艺术瑰宝,已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随着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这项童话般的指尖艺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被努力传承着。
达斡尔族是中国三少民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之一,被誉为“契丹后裔”,其聚居地位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历史上,达斡尔人在狩猎、生产之余,为了哄孩子开心,会用桦树皮薄片剪出动物及人形。
“纸张传入以后,哈尼卡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任何一个达斡尔族人家,棚顶、门窗、箱柜等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哈尼卡剪纸。”苏梅说道。
记者看到,哈尼卡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身组成人偶,高低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人偶们由一个家庭的不同成员组成,穿着各式各样的达斡尔族传统服装,头饰、服饰都由颜色各异的剪纸拼粘而成。
“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达斡尔族来说,哈尼卡仿佛成了达斡尔族人生活历史的一个缩影,也间接地成为达斡尔民族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载体。”苏梅是内蒙古第一批哈尼卡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她说:“达斡尔族的孩子玩哈尼卡,大人会在旁边教,比如家里来客人了,主人怎么说、客人怎么说、怎么给长辈请安、怎么等客人落座上烟敬茶等等礼节。”
香港游客曾犀对哈尼卡充满热情,她一边向苏梅“讨教”一边说:“这门艺术很有意思,不同于一般的平面剪纸,它是立体的,形象惟妙惟肖,好玩极了。”
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让更多人了解达斡尔民族文化。在苏梅看来,作为传承人,她肩负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些年,她走进课堂、走向社会,甚至走出国门去传授这门艺术。她的学生数不胜数,上至几十岁,下至五六岁。
2010年,苏梅制作的11件传统哈尼卡作品被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收藏;2011年,在马耳他共和国首都瓦莱塔“中国文化中心”开展的“中国文化周”交流活动中,苏梅现场展演制作哈尼卡;2014年,受悉尼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前往澳大利亚,她将传统哈尼卡剪纸技艺传授给莫斯曼中学的师生;2019年,苏梅为20多名香港传媒学生教授这门技艺。
据数据统计,目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已有30余位哈尼卡非遗传承人。
苏梅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且具有童话色彩的达斡尔族哈尼卡剪纸艺术亟需在我们的手中传承保护、不断发扬光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