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都市信息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都市小说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互联网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鉴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信息 >> 内容

安全至上 多家银行暂停无卡存取款

时间:2024/5/29 8:26:17 点击:

    中国都市信息网讯:近年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国有行及股份行先后宣布暂停无卡存取款相关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此举系银行为降本增效而做出的调整,另外自助设备的无卡现金类业务易造成金融风险,也使得多家银行陆续跟进收紧该业务。

  又一国有大行

  宣布暂停

图:安全至上 多家银行暂停无卡存取款

  近日,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为推进业务高质量发展,加强风险管理,于2024年5月24日起停止个人手机银行无卡取款功能中的预约取款服务。客户仍可通过交通银行智能机具办理有卡取款、扫码取款或前往银行营业网点办理取款业务。

  据了解,此前客户可在交通银行手机银行上预约“无卡取款”,预设无卡取款时的预约验证码、预约金额,预约后无需带卡即可在银行ATM取款。

  在交通银行之前,另一国有大行农业银行已暂停了该行掌银(手机银行)的无卡取款服务,但客户仍可通过读卡取款、掌银扫码取款、刷脸取款等方式办理网点现金提取的相关业务。

  另外,中信银行本月也取消了这一业务。中信银行公告称,“已于5月17日关闭现金自助设备授权码取款功能”。

  相关业务

  收紧已近两年

  自2022年8月以来,陆续有银行收紧了无卡存取款服务。

  据建设银行当时发布的公告,该行之所以部署ATM机的二维码存款功能,是为了提升对持卡客户的服务能力。该功能关闭后,客户可选择开通“刷脸办”服务等办理ATM存款。除了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也相继宣布停止ATM二维码存款功能。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无卡存取款服务虽被收紧,但大多数银行并非直接关停自助设备的无卡现金类业务,诸如扫码存款、“刷脸”存款等服务仍可使用。比如,目前招商银行(34.830, -0.31, -0.88%)手机银行APP仍可使用扫码存取款服务,二维码取款服务无需实体卡,使用手机银行扫描ATM生成的二维码,然后指定卡号和金额,并在ATM上输入取款密码即可完成交易,单日单卡限额2万元;扫码存款则限额5万元,且只能存活期。

  “我行ATM设备可进行扫码取款操作,扫码存款则需移步柜台办理。”工行某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该行自助设备仍可进行扫码取款服务,使用手机银行APP扫码并输入取款密码即可操作,但自助设备的扫码存款功能已取消,现作为柜台无介质交易的一种方式,适用于办理存款但未携带身份证、实体卡的客户。

  “客户如办理无卡存款,可以在柜面采用身份证或手机银行扫码办理,两种方式均由系统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上述工行某网点工作人员提示,二者在额度上有所差别,使用身份证可以办理20万元以下存取款业务,手机银行则仅能办理5万元以下存取款业务。

  更多银行

  或将跟上步伐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相关银行关于调整无卡存取款业务的公告发现,风险管理、降低成本、优化金融服务等成为高频词。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自助设备无卡存取款的收紧,主要出于用户使用度和安全性考量。

  “通过手机银行在自助设备上进行存取款操作,一般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且方便快捷,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某银行工作人员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虽然多数银行的手机银行规定仅限本人保管使用,但出借、买卖手机银行的案例时有发生。

  王蓬博表示,二维码存款本身操作流程较为繁琐,使用便捷度也不够。同时,ATM二维码存款业务可能存在不能准确识别存款人身份、不能确认与收款人关系等方面的情形。此外,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具有隐蔽性,会提升银行监控洗钱活动的难度。

  王蓬博预测,后续会有更多银行跟进调整无卡存取款业务,“银行存取款业务应以安全性为主,同时满足身份验证且遵守时空统一等原则”。

 来源:网络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