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报讯:对于宋乐信来说,198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宋乐信研制出的双瓮漏斗式厕所,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而且,双瓮漏斗式厕所正在河南普及,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时间回到1953年,29岁的宋乐信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卫生防疫站的一名西医内科医生。为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组织上决定让他担任专职防疫医生。同行中有人认为做防疫工作没出息,劝他别去。宋乐信却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从此,他风里来雨里去,全身心投入卫生防疫工作。
当时,农村环境普遍不清洁,人畜共同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牲畜粪便堆在院内。旱厕所臭味大、蝇声响,一进厕所,一股恶臭,苍蝇扑面飞出,蛆虫到处爬,昆虫病媒多、细菌多。露天粪坑、粪便暴露、蝇蛆乱飞乱爬的现象,致使农村井水受到污染,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高发,蛔虫病更普遍。
以霍乱为例,宋乐信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人得病了最主要的症状是上吐下泻,脱水以后血液黏稠,氧气供给不足,患者最后心脏衰竭死亡。霍乱大流行的时候,群众都害怕得这种病。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清早他埋人,下午人埋他’。”
“病从厕生。厕所不改变,病就不会消灭。所以我想办法改厕所。”宋乐信说。
20世纪60年代,全国爱卫办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以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两管五改”。80年代,又发起推动了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爱国卫生运动,并以筹备亚运会为契机,拉开了“厕所革命”的序幕。
公开报道显示,从1984年到1989年,北京共新建、改建公厕1300多座,改建通下水道的溢流粪井1000个,扩大公厕面积1.6万平方米,增加坑位3300个,6000多座公厕基本上实现了水冲。全国很多地方紧跟北京步伐,积极推行符合当地环境的卫生厕所,其中就包括宋乐信研发的双瓮漏斗式厕所。
提起双瓮漏斗式厕所的研发过程,宋乐信颇为感慨:“4次失败,第5次才成功。”前几次由于瓦罐经不起严寒的考验、卫生效果不理想、群众不满意厕所没盖、单瓮不能彻底达到无害化等原因而失败。宋乐信不甘心,依然潜心研究,反复探索。“我搞厕所比较坚决,这是除害灭病的治本措施。”
终于,在河南省环境卫生学专家徐国雄指导下,宋乐信成功研制出双瓮漏斗式厕所。他介绍,双瓮漏斗式厕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防蝇、防蛆、杀菌、灭卵,相对卫生清洁且能够无害化处理粪便,减少病菌传播,又有利于积肥保肥。
据河南省有关技术人员于1983-1990年的研究显示:应用双瓮漏斗式厕所可有效减轻粪便对地下饮用水源以及土壤的污染。据应用该种厕所观察区的调查,农村学龄儿童及居民蛔虫发病率比对照区分别减少29.2%和42.7%。使用该种厕所的村庄,苍蝇密度可降低77.13%,使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76.5%,并有明显的防臭效果。
随着时代发展,“厕所革命”的内容在不断丰富——辽宁和贵阳的智能控制可移动马桶能有效解决农村上厕所难、建厕所难、管厕所难等问题,实现节水、方便、实用、耐寒、无异味;河北省提升厕所智慧化管理水平,引入“互联网+厕所”信息技术,鼓励建立具备显示地理位置、开放时间、使用状态等功能的大数据平台,解决厕所难找等问题;今年5月,河南财政下发资金1.5亿元,用于支持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粪污收集、储存、运输、资源化利用和后期管护维护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厕所状况……各地因地制宜建造环保厕所,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居民幸福感,在新时代跑出突破性发展的加速度。
厕所虽小,却浓缩了民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农村“厕所革命”是一项关系农村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要充分发挥农村“厕所革命”卫生防病与环境改善的作用。农村改厕等环境卫生设施改善与健康教育的同步实施,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使农村居民远离了恶臭与蚊蝇,远离了“脏乱差”的环境,解决了他们的“烦心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