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报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把大湾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是中央的殷殷期望和谆谆嘱托。两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越织越密,人员、物资等要素加速流动,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逐步形成。11个湾区城市紧紧抓住改善民生福祉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使大湾区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广大民众,尤其是让年轻人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新“湾区人”在这片热土上踏实奋斗,幸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舞台宽广
2020年11月27日,全国首宗由澳门籍仲裁员参审的涉港澳劳动争议案件在南沙仲裁委开庭,这是全国首批港澳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依法履职以来由澳门仲裁员参审的首宗案件。澳门仲裁员李国辉的工作,大大推动了案件的审理。“此次以仲裁员身份到内地参与案件审理,既有利于了解内地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解纠纷提供探索思路。”李国辉说。
除了仲裁员等法律专业服务人士,这两年间,港澳建筑、医疗、教育、旅游等专业人士相继也可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便利执业,32项职业资格(工种)受大湾区内地城市认可。港澳居民还可应聘内地事业单位编制内岗位,享受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粤港澳的“制度之异”渐化成“制度之利”。随着三地规则加速“软联通”,无形的“制度”墙壁被打破,越来越多港澳同胞喜欢自称“湾区人”,享受这个身份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许多港澳青年介绍,融入湾区后,他们的活动半径大大拓展,常常上午在深圳或珠海开会,中午去东莞工厂,下午到广州见客户,晚上回到香港澳门参加晚宴。“粤港澳大湾区为港人特别是年轻人提供拓展事业的新空间、新机遇。”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曾多次表示,站在“十四五”规划的起点,香港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让全港市民都成为大湾区的“受惠者”。
智慧联通
以前总有港澳同胞对记者说,到内地后跨境支付不太便利。无法开设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账号,面对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只能看着旁人轻松扫码消费而不知所措。201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中银香港在大湾区先行先试,推出中银香港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中行个人账户业务,满足大湾区所有居民的便捷移动支付需求。“用这个账户绑定微信、支付宝,到内地消费就方便多了。”他们告诉记者。
两年间,大湾区城市启动智慧联通,从交通、就医、置业、电子支付、教育等生活细微处入手,涵盖民生方方面面——广东推出全国首个跨境公交金融IC卡项目和跨境住房按揭贷款试点,创新多币种支付的大湾区主题借记卡、信用卡;港澳居民还可凭出入境证件便捷办理运输、金融、通讯、教育、医疗等 30 多项公共民生服务,在湾区生活从“人生地不熟”到“轻车又熟路”。“中央和地方相继公布的一系列措施,极大地解决了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朱家健表示。
2020年底,珠海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正式动工,这是内地第一个专为澳门居民打造的综合民生项目,将提供约4000套住房,且包含学校、长者中心、卫生站及家庭小区服务中心(托儿所)等民生配套。“上述配套建成后,将由澳门专业团队营运,并把澳门的服务标准延伸入内地。”澳门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林金城预计,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工作生活的广度、深度将大大提升。
人文荟萃
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仅是经济上的融入,更是人心的融入,而民心相连相通与人文建设息息相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人文湾区初具成效,推动了凝聚人心共识,尤其是青少年交流交往和交心交融。
去年7月,当电视剧《湾区儿女》在央视播放收官时,掀起一阵话题热潮。这部由澳门与内地第一次深度合作的电视剧,正是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的生动实践。该剧讲述了一群年轻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与城市共同发展,实现自我成长的励志故事。许多大湾区青年在社交媒体打出“#湾区儿女#”话题,写道:“一起感受,奋斗的故事里一定有你的影子。”
不只是影视交流,各类文化遗产展览、艺术展演活动、图书出版、旅游深度合作,架起一座座粤港澳之间的文化大桥,丰富了湾区人的精神生活。故宫博物院精品多次赴港澳展出,国家大剧院赴澳门公演,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岭南文化被大力弘扬……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要求到2025年,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建设初见成效。规划起草组组长刘伟说:“大湾区的特色就是以岭南文化为底蕴,中西文化交融荟萃。”这其中既有源远流长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在中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外来文化和都市文化,这些都是建设人文湾区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