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信息、中国都市信息报讯:2020年四季度,人民银行依法对16家拒收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做出经济处罚,剑指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被处罚的16家单位主要为公园景区、公共服务机构、停车场、保险公司等。
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银支付、扫码支付、生物支付等创新支付方式不断涌现,现金对于很多人而言已不再是必要支付手段。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调查显示,2020年,74.0%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客观来讲,线上支付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由于具备非接触等特点,该支付方式在疫情期间更是备受青睐。对于商家而言,线上支付免去了假币、找零、清点等风险和麻烦。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人将现金看作是落后的支付方式,有的商户则拒收人民币硬币、纸币,给消费者带来困扰。
针对拒收人民币现金等行为,近年来人民银行已多次开展集中整治,但这种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或是法律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或基于商业目的。但无论出于何意,支付方式创新绝不是拒收人民币现金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拒收现金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和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必须重拳整治。
其一,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拒收人民币现金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根据央行规定,除了以网络化、无人化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履行发行职责以及不具备现金收取条件等例外情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
其二,现金不仅是一种最基础的支付手段,自由选择现金支付更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线上支付的普及不等同于“拒现金”,使用现金支付也并非落后行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然广泛存在。例如,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用现金包红包仍是许多人多年沿袭的传统习俗。非现金支付与现金支付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多种支付结算方式将同时存在,而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当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向拒收现金说不,维护良好的人民币现金流通环境,正是为了保障公众支付方式选择权,保障消费者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其三,拒收现金还可能加重“数字鸿沟”。近期,湖南秭归老人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94岁老人在银行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等事件引发社会热议,其背后都指向日益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截至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亿人,其中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拒收现金无疑给这部分群体造成了支付障碍,进而使其在消费、出行等日常生活中遭遇不便。这些情况已引起了有关部门注意。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包括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提升网络消费便利化水平”。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将加强现金管理,针对歧视、排斥使用现金等情况,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需要明确的是,整治拒收现金行为,意在规范包括现金在内的各类支付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不会阻碍技术创新或业态发展。相反,在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更有益于支付技术、业务模式乃至监管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无论何时,科技创新都不能丧失应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