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迟到早退被单位开除,守着良田却宁愿抛荒,整天喝着点小酒睡到日上三竿——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鸭坡村,51岁的王一凡是出了名的“懒汉”,一家四口常常吃完上顿愁下顿。可那是两年前,如今的王一凡早已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我现在加入了村里的稻鱼共生养殖合作社,还养着几箱蜜蜂,忙得很!”王一凡说,去年光养蜂就净赚1万多元。
图:在琼中湾岭镇罗马村,一名贫困户正在橡胶林里放羊
穷惯了的王一凡,如今为啥干劲足?“关键就是打开贫困户的心结,逐步激发他们脱贫增收的信心和斗志,再通过产业项目带动,让贫困户掌握脱贫本领。”驻鸭坡村第一书记秦家越坦言,只要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绝大多数“懒汉”都能变勤脱懒。
帮扶干部沉下去 走村入户解民忧
“信用社资助5000元,免息贷款5000元,贫困户再自己掏5000元,发展产业的资金就不愁了。”2015年7月,刚被选派到琼中岭门村委会担任“第一书记”的黄海军怎么也想不到,几乎白给的扶贫项目竟有贫困户不响应。卧病在床多年的母亲去世后,岭门村委会罗马村村民王成安欠下10多万的外债,整天抱着酒瓶子喝得醉醺醺,村干部好心劝他养羊、养鸡,均以“没时间”“累”为由一一推脱。
为了剔除王成安身上的“懒”气,扶贫干部只得用上激将法。“你再这么喝酒,这辈子估计就完了!”几番下来,王成安松口,却提出只贷款,自己不掏钱。这一回,黄海军可没有依着他。“我提出贷款5000元,申请5000元补助,再让他自掏腰包5000元的‘三方共筹’方法,就是想让他心疼自己出的5000块钱,调动他的积极性。”经过多番沟通,王成安总算点了头。如今再到罗马村,当你看见一群黑山羊在橡胶林里觅草嬉戏时,王成安可能正在一旁笨拙地赶着羊。
山多、路远、耕地少,地处琼中西部的金屏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村民们守着粗放管理的橡胶、槟榔、水稻等传统农业产业常年过着穷日子。驻金屏村“第一书记”王大君琢磨出了扶贫“药方”——利用村里丰富的竹林资源,发展竹狸养殖。“万一养不活怎么办?我可不干!”50岁的村民王春英独自一人将3个儿子拉扯长大,生活的艰辛让她不敢冒半分险,只愿守着几亩薄田和政府免费发的扶贫物资勉强度日。
见大家顾虑重重,王大君只得不厌其烦地上门动员,还隔三岔五拖着贫困户们去各地竹狸合作社“取经”,总算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竹狸市场卖价是100—120元/斤,政府给我们提供种苗、搭建栏舍,竹狸3个月左右就能下崽……”王春英掰着手指头悄悄算了一笔账,终于和其他5名村民陆续松口,同意每人出资1600元发展竹狸养殖。从不愿干到干劲十足,如今王春英正和其他社员筹划着扩大养殖规模。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贫困户成致富带头人
“人最怕的是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我想脱贫!我要脱贫!”29岁的村民王啟旭坐在主席台上,用质朴语言,触动着数百名扶贫干部、致富带头人的柔软内心——这一幕出现在今年3月初琼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活动中。
一间50平方米的低矮瓦房,半边是残破不堪的土墙,破败的石棉瓦屋顶稀稀拉拉地露出几个窟窿,王啟旭一家6口人多年来便蜗居在此。一年到头挣来的近万元收入除了要供六口人的日常开销,还要填补奶奶、母亲那如黑洞般望不到尽头的医药费,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料,王啟旭和妻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老乡纷纷外出打工挣钱盖新房,让他内疚的是2个已到上学年龄的孩子。“3000块钱的报名费,我实在是拿不出啊!”王啟旭一家的困难,扶贫干部全都看在眼里。2014年,王啟旭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没过多久,帮扶干部便送来了5头猪苗和170只鸡苗,给王啟旭指明了脱贫方向。
2016年6月,王啟旭申请到6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自筹6万元,盖起了一间90平方米的新房。与此同时,帮扶干部帮他年迈的奶奶申请了高龄补贴、新农保和新农合,并给他们全家申请了大病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让王啟旭没了后顾之忧。经过半年的摸索实践,王啟旭早已从养殖门外汉成了“土专家”,卖猪、卖鸡的钱再加上其它收入挣了3万多元,让他彻底甩掉“贫困帽”。
当扶贫干部解开贫困户的心结,随之而来的是巨变。“光有好政策不够,还得靠自己肯干。”今年初王啟旭被评为“脱贫之星”,一个大胆的念头便从他脑海闪过——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我想把养殖经验传授出去,村里好多贫困户也想跟着我养猪。”如今的王啟旭正忙着筹措搭建专业猪舍的资金,描绘他的产业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