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报讯: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需经家长同意并书面提出申请,且入校后将手机交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规定一出,不少担心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的老师和家长都举双手赞成,甚至有家长建议干脆禁用各类电子产品、取消手机布置作业等。然而现实中,简单切断学生与手机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做法。2018年《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达68.1%,仅次于韩国。2020年法国视听与数字媒体受众监测公司“媒体体量”统计也显示,65%的法国11~14岁年轻人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这通常来自亲朋好友的赠予。事实上,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是未来学习者所必备的基本能力。那么,到底该如何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呢?
图:“禁机令”远未解决全部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等多个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显示,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青少年视力、颈椎及大脑发育造成危害。早在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就发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2018年8月,法国教育部也颁布法令,禁止初中及以下学生在任何教学区域使用手机或任何其他终端电子设备(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不包含因身体健康原因须使用的具备通信能力的医疗设备),在当时引发了欧洲教育界的广泛热议。禁令受到了法国大多数师生和家长的认可,不少学校还对带手机入校采取了“零容忍”。
2020年7月美国加州也通过法律授权公立学校和特许学校限制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萨尔贝格也积极推动在澳大利亚实行“限机令”,他认为智能手机会分散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减少其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其睡眠质量。可见世界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对于青少年特别是低龄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广泛采取了禁用措施。
然而手机禁令不等于反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校园广泛开展移动学习”(School-wide Mobile Learning Initiatives)的倡议,并指出移动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移动技术的单独或与其他教育技术结合使用,将有利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有效传播知识,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情感世界与计算机、电子终端、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的世界,学会独立思考、建立稳固的是非观,坚守个人和集体底线,梳理数字时代的伦理道德,将是禁令之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国际比较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经验。比如芬兰,早在十几年前,中小学生也禁止携带个人电子产品入校,但今天芬兰将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作为了学校重要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会带着孩子一起制定手机和平台的家庭使用规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电子产品辅助学习,帮助学生如何健康使用手机,包括如何礼貌接打电话、如何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等。同时,手机运营商也会协助安装青少年防火墙,防止学生受到网络侵害和数字干扰,监督学生使用终端情况,及时干预。总之,校园“禁机令”还远未解决全部问题,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信息素养教育之路仍任重而道远。